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:中华根,最新章节 罗马,精彩免费下载

时间:2017-09-24 19:53 /都市小说 / 编辑:欧阳修
经典小说《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:中华根》由易中天所编写的魔法、历史、机甲风格的小说,主角罗马,书中主要讲述了:于是一种文化上的优越甘,扁在华夏民族心中油然...

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:中华根

作品长度:中长篇

更新时间:2017-12-01 22:56:50

所属频道:男频

《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:中华根》在线阅读

《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:中华根》章节

于是一种文化上的优越在华夏民族心中油然而生。正是这种文化优越,让中原诸夏以居高临下的度看待周边民族,包括蔑视楚。

楚人的来历,现在已经说不清了。所谓“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”,是靠不住的。司马迁自己,也说他们“或在中国,或在蛮夷,弗能纪其世”。比较靠得住的,是楚人的先君熊绎带兵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,被封在“楚蛮”,号称“楚子”。子,未必就是子爵,反倒可能是“蛮夷之君”的意思。事实上《秋》一书中,蛮夷或夷狄的酋或国君,可是一律都称为“子”的。

由此可见,楚人虽然在西周初年就与中国发生关系,却并不被看作诸夏。楚人自己,也以蛮夷自居。楚的国君熊渠和熊通,就公开说“我蛮夷也”。他们这样说,目的是要称王。因为华夏各国的国君,只能称公称侯。能称王的,只有周天子。于是熊渠说“我蛮夷也,不与中国之号谥”。意思也很清楚:我们楚人既然是蛮夷,凭什么要按照你们中国的规矩来?熊通则更不客气,竿脆自称武王,公然与周人的祖宗平起平坐,完全不把天下共主放在眼里。16

这样看,尊王攘夷,楚也是重点打击对象。他们来争霸,岂非天大的笑话?

可惜这是事实。

我们知,所谓“秋五霸”,历来就有各种说法。但无论哪种说法,都有齐桓公、晋文公和楚庄王。可见楚为秋时期的霸主国,并无争议。实际上秋刚刚开始,中原诸夏就已经到了楚国的威胁。为此,郑国和蔡国在邓(疑在今河南省漯河市境内)举行了盟会。这时的郑君是庄公。以郑庄公之强,尚且惧楚如此,其他诸夏可想而知。17

郑庄公的恐惧是有理的。因为这时的楚君,正是自称武王的熊通。这时的楚国,则正蒸蒸上。他们早已控制了汉流域和江中游,视周边小国和蛮族部落为盘中餐、囊中物,对中原沃土也垂涎三尺,觊觎已久。武王在世时,汉沿岸姬姓诸国被楚人并已尽。他的儿子文王继位定都郢城(今湖北省荆州市),又先灭掉申国(姜姓,在今河南省南阳市)、邓国(曼姓,在今湖北省襄阳市)、息国(姬姓,在今河南省息县),征蔡国(姬姓,此时在今河南省上蔡县),把世篱范围扩大到了郑国的家门

楚人似乎也不放过郑国,因为郑国是中原的枢纽和门户。于是,从文王到成王,楚人五次伐郑,非得他们跟自己善不可。最一次,郑文公几乎就要扛不住了,打算向楚国投降。想当年,郑庄公与蔡国结盟,就是为了对付楚国。现在蔡国成了楚人的马卒,他们还能依靠谁?

齐桓公。

不战而霸

郑国遭楚击两三个月,齐桓公出手了。

楚成王伐郑,是在鲁僖公三年(公元657年)冬。第二年正月,齐桓公鲁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组成八国联军,浩浩舜舜杀了过来。他们的做法,仍然是“吃柿子拣”,先拿投降了楚人的蔡国开刀。可怜那蔡,原本就是小国,当然不堪一击。打败了蔡国的联军乘胜钳巾,准备打楚国。

楚成王闻讯,派了一个大使去涉。

成王的照会很有名,是这么说的──

君处北海,寡人处南海,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,不虞君之涉吾地,何故?

这话说得很客气,很委婉,很文雅,也很强。所谓“风”,就是雌雄相物发情时,雌会散发特殊的气味,像风一样,雄闻到就跑过去了。所以楚国的照会,翻译过来就是:君上您住在老北边,寡人我住在老南边。贵我两国相距千里,哪怕是牛和马谈恋,也跑不了那么远!没有想到君上您却大驾光临,来到敝国,请问这是为什么呢?

显然,这是在谴责齐国师出无名。齐国这边,管仲却代桓公回答说,我们出兵,是得到了授权的。你们该贡的茅草没有到位,影响了王室的祭祀,所以寡人要来征讨。昭王南巡到了汉就没有回去,所以寡人要来问问。

管仲的回答貌似有理,其实不然。得到授权?请问谁授的?管仲说是召公奭(召读如绍,奭读如是)。授权给谁?管仲说是太公望,也就是姜太公。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?周初。此刻是什么时候?秋。这个授权,是不是也太久了一点?更何况,有当今天子的授权吗?没有。

打楚国的两条理由,也站不住。没错,当时诸侯各国,名义上都对周天子有义务。楚国的义务,是贡一种茅草,以祭祀的时候用来滤酒。这种茅草很久没有贡,大约是可能的。但在秋时期,许多诸侯都不怎么把天子当回事,这种事情也多了去,凭什么专拿楚国开刀?至于周昭王,是西周第四任天子。他南巡来到汉时,汉的人很讨厌他,就在过河的时候给了他一只漏船。这事早已过去三百多年,齐国现在来算什么账?

显然,什么“尔贡包茅不入”,什么“昭王南征而不复”,都是借。但在外,不能把话说穿。于是楚使就说:过滤纸忘了去,这是敝国寡德之君的罪过,今岂敢不?至于昭王为什么没有回去,请问问汉之滨好了。

这就谈不拢。只能各自回去,准备打。

战争的准备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。齐国的联军继续钳巾,楚军的统帅也来到阵,并去拜见齐桓公。桓公为了表示礼让,下令联军从楚国的北塞陉(读如刑,其地不详),退到召陵(其地亦不详),并建议先搞一次阅兵式。

于是两人同坐一辆战车检阅部队。

退兵和阅兵,都是姿。桓公的意思很清楚:只要承认齐国是老大,事情都好商量。因此一开始,他就先唱高调,说这次起兵不过为了两国永远友好。楚帅也放低段,说那正是寡君的愿望。但,当桓公耀武扬威,声称“以此众战,谁能御之;以此城,何城不克”时,楚帅就寸步不让了。

楚帅的回答不卑不亢:君上如果以德人,请问谁敢不?如果一定要用武,那么本帅也可以禀告君上,我们楚国以方城山为城墙,以汉为护城河。贵军虽然人多众,怕是没有用武之地。

话说到这个份上,就只能各自算账。

齐国很清楚,楚国并不好惹。要开战,至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,说不定还两败俱伤。楚国也很清楚,齐国要称霸,是挡不住的,自己也没资格争,不如做个顺人情。最,两国签订盟约,各自收兵。

盟约的内容并未载入史册,已不可考。但楚人承认对周天子负有义务,承认“贡之不入,寡君之罪也,敢不共(供)给”,尊王的目的就达到了。楚人暂时不再对郑国缠烂打,放慢犯中原的步伐,攘夷的目的也算达到。方方面面都代得过去,齐桓公当然见好就收。18

然而桓公的霸业之基,却由此奠定。五年,齐桓公在葵丘(其地当在今河南省兰考县)与宋、鲁、卫、郑、许、曹六国结盟,周襄王派人祝贺,史称“葵丘之会”,是齐国称霸的标志。19

显然,没有面的召陵之盟,就没有来的葵丘之会,因此者历来被看作桓公的得意之作,也被看作称霸中原的经典案例。一百一十六年,楚灵王征得晋国同意,召开诸侯大会意称霸,仍表示要以召陵之盟为榜样。20

可惜,这榜样十分经不起推敲。

最值得注意的,是这次盟会,秦晋两国都没参加。这两个超级大国缺席,霸主的地位和盟约的价值,要大打折扣。说了,齐桓公不过半江山的霸主。他的成就霸业,也有太多的机缘巧。正如司马迁所说,当时王室衰微,晋国内,秦穆公敬而远之,楚成王又让了一步。21所以齐桓的争霸,其实是“不争之霸”。真正的争霸,是来的晋楚两国。那才是一部秋史的主旋律。其间,包括宋襄公的图霸业,秦穆公的霸西戎,都不过小曲。

那就来看晋楚之争。

真霸主晋文

开创晋国霸业的,是文公。22

如果说齐桓公是“不战而霸”,那么,晋文公是“一战而霸”。23这场战争,就是城濮之战。这在秋时期,当然不是第一次战争,却是第一次大战。但开战和结局,却似乎在计划外。

战争的起因在宋国。

宋,也是一度想称霸的。城濮之战十一年,齐桓公去世,他的五个儿子争夺君位打成一团,齐国和诸夏同时失去重心。宋襄公做梦要吃天鹅,自说自话地摆出霸主的谱来。结果,却是在盟会中被楚军俘虏,来又因泓之战受伤而,只在历史上留下了可能是五霸之一的虚名。24图霸不成的宋,也只好归顺了楚国。

然而就在宋成公到楚国朝见楚成王的同时,周襄王的迪迪王子带叛,雇佣狄军伐周。东周京城被狄军和叛军破,避难郑国的周襄王向秦晋两国援。这时的晋文公虽然才刚刚即位一年多,却立即担负起天下的兴亡。他辞谢了驻扎在黄河边的秦国军队,带兵顺流而下,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一举打败狄军,消灭叛军,把周襄王回了王城。

如此尊王、攘夷、平叛,是只有霸主才能做到的事情,不能不让宋人刮目相看。于是宋国仅仅依附了楚王两三年,就卦反,成为晋国的同盟。气焰正旺的楚人,当然不能容忍这等叛徒。成王立即命令他的令尹和司马出兵,并在第二年自出马,联陈、蔡、郑、许四国军队围宋。

宋国告急。

接到援信的晋文公拍案而起。事实上,宋国挨打,原本因为他们“叛楚即晋”,这是理;当年文公为落难公子流亡国外,一路走来,卫文公无礼,曹共公无礼,郑文公也无礼,宋襄公却给他车马二十乘(读如秤),25这是情。所以,宋国大难临头,晋文公重耳于情于理都不能坐视不管。

当年追随文公四处流的一班文武老臣,也很以为然。他们甚至认为,扬名立万,成就霸业,正在此一举。因为报恩和救难,是得人心的。至于策略,则是讨伐曹国和卫国。曹国刚刚依附楚国,卫国则方与楚人结为婚姻。这两个小挨打,做大的楚人必救,宋即解围。何况曹和卫都曾无礼,不打他们,打谁?

文公然其计。为此,他将涪琴晋献公当年建立的上下二军,扩充为上中下三军。鲁僖公二十八年(公元632年),晋文公侵曹伐卫。心惊胆战的卫成公请结盟,晋国不同意;想去讨好楚人,本国不同意。卫国人甚至驱逐了他们的这位国君,来取悦晋国。曹共公更惨,被入曹都的晋军活捉。就连鲁僖公也吓破了胆,竟然杀了派去保卫卫国的大夫,以此向晋国献

然而楚军却并没有从宋国撤离。

宋国再次告急。

晋文公审时度,设法让齐国和秦国加入了战争。楚成王也审时度,决定退出。他对令尹子玉说,晋侯这个人,在外流十九年,什么苦没吃过,什么事没见过?老天爷给了他年寿,又给了他晋国。上天所赐,拿得掉吗?算了吧!离开宋国,也不要去追逐晋军。

可惜子玉是一个“刚而无礼”的家伙。他一再请战,定要与晋人决一雌雄。

晋军却撤退了。

撤退是有原因的,也是有理的。因为晋文公重耳流亡时,不但受过宋襄公的恩典,也受过楚成王的款待。当时成王曾问重耳:公子如果回国为君,准备拿什么来报答不(楚王自称)?重耳说,仆、姬妾、牺牲、玉帛,君上有的是;翡翠、牦牛、象牙、犀皮,贵国之所产。重耳能够报答的,大约也就是将来两军相遇时,退避三舍。如果退兵九十里,君上仍然不肯宽恕重耳,也只好左手提马鞭弯弓,右边挎弓袋箭袋,与君上周旋。

(98 / 188)
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:中华根

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:中华根

作者:易中天 类型:都市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